一個試圖在某個區域大市場中起領導作用的成都物業公司,必須是一個大企業。
企業存在著規模方面的最低限度,如果低于這個限度,它就無法生存。
物業行業“不做大不賺錢”的特征表明,必須要走一條“先做大,后做強”的發展道路。
國際物業服務知名品牌走的是一條做大做強的發展路線,物業行業做大做強的實踐證明了做大做強的可行性。
成都物業公司做大做強的目標是:
成都第一、全國一流、國際知名。
舉措是:
項目——高端、智能化摟盤
專業化、集約化、現代化——職業經理人、服務公司、信息平臺;
核心競爭力——個性化的企業文化;
人才——高級國際級物業服務人才;
資金——社會招募(上市);
正在轉型之中的物業行業,究竟走什么樣的發展之路,是業內外人士關注的重要問題。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觀點:
一是做實做大
二是做大做強。
認清物業行業是先做大還是先做強及其深刻的內涵,對成都物業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不無裨益。
一、做大做強的內涵、特征
1、“大”和“強”的內涵與特征
1)“大”的內涵
本文的“大”是指企業的市場份額、收入、成本、勞動生產力以及等反映企業規模和效益的經濟指標。其內涵是,企業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,選擇了“做大”的發展戰略,通過企業的不斷擴展,擴大企業的市場覆蓋率和占有率,降低成本,提高經營收入,增加企業的綜合競爭力?!按蟆币布础白龃蟆?。
2)“強”的內涵
本文的“強”是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。即擁有充足的資金投入,技術創新能力,雄厚的人力資源,先進的管理和與眾不同的企業理念等,?!皬姟庇幸欢ǖ奶囟êx,“強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效益觀念,而是指規模效應觀念,要在達到大規模上的強。
3)“強大”的內涵
企業最理想的發展狀況是既大又強,這是企業最高的目標,它的內涵是“大”與“強”的疊加。
4)“可大”、“可強”
“可大”“可強”一般是指,有些“大”企業事實上是一些中小企業的“聯邦”(甚至是“邦聯”),這種情況使得規模和戰略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復雜化。(本文不作詳細研究)。
2、企業規模與效益的關系
做大做強,要受很多條件的制約。管理學中,將規模和效益劃為四種類型。一是不做大不賺錢;二是做大不賺錢;做大做小都賺錢;做大做小都不賺錢。如果“不做大不賺錢”,就應該加緊擴張,上規模、降成本,這樣企業就有了更大的競爭優勢,市場占有率、企業收入、經濟效益就會不斷提高。如果“做大不賺錢”,那就不必擴張,應注重結構調整。如果“做大做小都賺錢”,那也不要太在意規模,應該更注重質量和效益。如果“做大做小都不賺錢”最好及時撤退。
3、“大”與“強”的辯證關系
做大和做強并不矛盾?!按蟆迸c“強”都是為了獲取利益。所以“大”和“強”是不可分割的整體。如大國不一定是強國(中國、印度等);但強國一定是大國如日本(人口多)等。從這個層面上說,“大”是一種“量”,“強”是一種“質”,企業只有經歷了量的變化,才能達到質的飛躍。所以,做強必須先做大。做大是結果,做強才是根本?!白龃蟆笔恰白鰪姟钡幕A,“做強”又反作用于“做大”,最后使企業又“大”又“強”。
4、做大、做強的一般路線
1)“做大”的一般路線
規模:規范——做深做寬——拓展。目的:擴大市場份額,提高人均收入。
成本:整合——專業化——共享。目的:提高勞動生產力,減員,降本。
這條路線適應于對資金、人才要求不是很高的企業。
2)“做強“一般路線
企業在達到一定規模的基礎上:
資金:技術創新項目的投入;硬件設施的投入等。
人才:掌握先進技術、管理以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。
核心競爭力:先進的管理、理念、創新機制等。